教育学院举办专题讲座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资深编辑汪燕主讲 ——从选题到发表:青年学者学术写作的困惑与误区

发布时间:2025-05-12浏览次数:10

511日上午,教育学院在17107会议室举办专题讲座。活动邀请了双核心期刊《现代远程教育研究》资深编辑汪燕研究员担任主讲嘉宾,教育学院学术副院长、全省智能教育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朱佳教授,《基础教育学刊》编辑部成员,教育技术系多名老师、访问学者、研究生等40余人参与讲座,教育技术系逯行博士主持活动。讲座围绕“从选题到发表:青年学者学术写作的困惑与误区”展开,系统剖析了当前学术发表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并通过案例分析与讲解的方式,对现场师生论文进行了指导,最后与《基础教育学刊》编辑部围绕如何提高办刊质量进行了讨论。


专家报告:直面挑战,系统指导

讲座伊始,汪燕编辑通过数据分析揭示了青年学者发文的现实困境。从 2022 - 2024 年的数据来看,博士在校人数、高校教职人员数量以及期刊总数逐年变化,与此同时,各年份的投稿数量、年刊文量和录用率也存在差异。

讲座核心内容围绕“选题-写作-投稿”全流程展开。在选题方面,汪燕编辑指出要紧扣国家教育政策、学科前沿动态和社会现实问题,避免陷入“宏大叙事”、“技术迷恋”等常见误区。她特别强调,好选题应兼具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并以2025年《现代远程教育研究》重点选题为例,详细解读了智能教育、数字素养等前沿方向。在论文写作环节,汪燕编辑从论证逻辑、语言表达、学术规范三个维度提出具体建议,提醒学者注意研究问题的明确性、论证链条的完整性以及文献引用的规范性。

最后,汪燕编辑分享了投稿实战技巧,包括期刊甄别方法、论文优化策略和审稿反馈处理要点。她建议青年学者通过分析目标期刊近三年的发文特征来调整投稿策略,在返修时要针对性回应审稿意见,被拒稿后应及时转换投稿思路而非简单改投。整场讲座既揭示了当前学术发表的结构性难题,又提供了可操作的解决方案,为青年学者突破发文瓶颈指明了方向。汪燕编辑总结强调,学术写作需要将创新意识与规范意识相结合,在把握学科发展脉搏的同时坚守学术本真。


现场互动:论文指导与答疑

在讲座的交流环节,分别有教师、博士生和硕士生代表分享了各自的研究论文。汪燕编辑以编辑视角对每篇论文进行了细致点评,既肯定了研究的创新点,也客观指出了需要改进之处。她特别强调,学术论文要注重逻辑严谨性和论证完整性,避免概念模糊或数据支撑不足等问题。在指导过程中,汪燕编辑耐心解答疑问,并针对不同学术阶段的作者给出了差异化建议。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方式,让在场师生受益匪浅。


办刊研讨:经验共享,质量共进

接下来,我院创办的《基础教育学刊》集刊编辑部围绕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期望,与汪燕编辑展开了讨论。韩月老师代表编辑部,就期刊约稿等问题向汪燕编辑进行了提问。汪燕编辑真诚地分享了《现代远程教育研究》编辑部办刊过程中的宝贵经验:

第一,定位明确。汪燕编辑强调,期刊必须清晰界定自身的学术定位和读者群体。只有聚焦特定领域,才能形成鲜明的学术特色,吸引高质量稿件。

第二,真诚办刊。编辑部始终以真诚的态度对待作者和读者,认真审稿、及时反馈,建立长期信任关系。

第三,制度保障。汪燕编辑介绍,编辑部制定了从投稿、外审到刊发的标准化流程,确保每篇论文都经过严谨的学术把关。

第四,主动出击。汪燕编辑提到“好的机会不是等来的”,编辑部会主动策划专题、邀约权威学者撰稿,甚至通过学术会议挖掘潜在优质作者,以积极姿态提升期刊影响力。

第五,坚守底线。面对各种压力,编辑部始终坚持学术标准,杜绝“关系稿”“人情稿”。汪燕编辑坦言,这一过程并不容易,但只有坚持底线,才能赢得学界尊重。

这五点经验,既是期刊成长的密码,也对青年学者的投稿策略有所启发——选择期刊时,不妨关注那些定位清晰、制度严谨、坚守学术初心的刊物。汪燕编辑的分享,不仅为编辑同行提供了参考,更让我们看到一本优秀学术期刊背后的坚守与追求。

本次讲座为青年学者提供了从学术写作到期刊发表的系统性指导,既有宏观层面的现状分析,又有微观层面的实操建议。汪燕编辑以其丰富的审稿经验和独到的学术见解,为在场师生打开了一扇通向高质量学术发表的大门。与会师生纷纷表示收获颇丰,将在未来的研究中践行这些宝贵经验,不断提升学术写作水平。